导演 Tamra Davis 在这部权威纪录片中向她的朋友致敬,同时也深入研究了 Basquiat 作为反传统主义者的一面。他浓密的、受比波普影响的新表现主义作品出现时,极简主义、概念艺术正风靡一时;作为一名成功的黑人艺术家,他不断面临种族主义和误解。从内部采访和档案录像中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,但 Basquiat 自己的话语和作品有力地传达了艺术家和男人的神秘感和魅力
虎·破——《八佰》制作纪录全面地向大家揭秘了电影《八佰》的幕后拍摄故事。本片采取电影中四行仓库保卫战四昼夜的时间模式,将内容分成了“四天”,从制作、光影、演员、影片主旨四个方面,讲述导演管虎、主创和演员们是如何突破重重困难,完成了这样一部国产商业巨制。
影片《13 个雪莉:现实的幻象》用美国画家爱德华•霍普的 13 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,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——雪莉,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,她走进霍普的画作,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,见证政治、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:从珍珠港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、从麦卡锡时代和冷战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和越战爆发、从股市崩盘到经济萧条、从猫王埃尔维斯•普利斯莱和摇滚乐到马龙•白兰度和玛丽莲•梦露……爱德华•霍普的绘画作品受“黑色电影”流派影响,相应的也影响了希区柯克、贾木许、文德斯等电影导演的创作。本片导演古斯塔夫•德池敏锐地捕捉到霍普的绘画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联,精选霍普的 13 幅生活风景画作,以绘画与电影的对话为主轴,加以现实的叙述,用绘画、现实和影像组合出新的电影语言,利用灯光、颜色和音乐建构出剧场化的体验。宏大的议题倚托几近静止的精美画面,借用雪莉段落式的内心独白,以女性视角解读美国历史,书写出一篇新世纪美国女性的独立宣言,是美国文化前进的齿轮印记。
《舞徑》是一幅投身芭蕾藝術的台灣人群像。以不同世代舞者之習舞歷程為經,從二戰後到現今的時間跨度為緯,呈現出芭蕾舞在台灣的發展現實。透過注視與傾聽舞者們的經驗與見解,交織成一篇對體制的探問,進而邀請觀者以更開放的態度重新理解「文化」與「身體」之間的關係。
1946年秋天,一个名叫周立波的年轻人从热河来到东北元宝区,县委指派他为区委委员(后任区委副书记、书记)。他是元宝镇土改工作队副队长,他没想到的是,这段时期的特殊工作经历,成就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。第二年夏天,周立波写出了长篇小说《暴风骤雨》的上卷初稿。在后来的电影《暴风骤雨》,有一个角色跟周立波在元宝镇的形象职位十分相近。赵光腚、韩老六、郭全海、白玉山等小说中的人物,都可以从元宝屯发现对应的人物原型。然而他们的命运又有着极为有趣的差异和相似之处。《我们的土地》以对《暴风骤雨》和元宝屯的追寻为线索,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历史资料,反应土改时期的东北农村。吕新雨教授评价:它探索用口述史、历史资料、访谈等不同形式,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检讨了各种不同话语对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建构,及其种种建构背后的历史动机,使我们直面历史巨大的复杂性,从而开辟了多重读解历史的空间,表现出导演对历史意识的自觉和清醒。
每年,来自世界各地的六万人聚集在内华达州尘土飞扬、风雨肆虐的沙漠中,搭建一座临时城市,合作创作大型艺术作品,狂欢一周,然后在狂热的仪式中焚烧巨型人像。火人节秉承自我表达、自力更生和社区合作的原则,因激励普通民众摆脱朝九晚五的生活、追逐梦想而闻名。Spark 带我们走进火人节的幕后,了解组织者和参与者,揭示这一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成长。当基于自由和包容的新世界理想与“默认世界”的现实发生碰撞时,我们不禁思考,哪些梦想能够得以延续。
纪录片《Finding Vivian Maier》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。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:生前才华横溢,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,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,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,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。
欢呼似是热浪,这快乐求延长,同舞蹈同狂欢天快亮……法国有个盛夏舞蹈节,一年一度,不问来历,不拘年龄,不分种族,只须闻歌起舞。廿七年来风雨不改,农地搭起舞池,两千多人蜂拥而至,睡醒练舞步,入夜有舞会,持续一周的舞蹈节,昼夜跳个不停。拉提莎格通捕捉其中的气氛与精神,令观众犹如身历其境,感染力超强。不只是手舞足蹈,也是开启心灵,今宵纵是陌路,也可挽手共舞,互相触碰,舞出生命的渴望与活力。